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罗夫·贾瓦契夫(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1935年—2020年5月31日),生于保加利亚,是一位大地艺术家。他与妻子珍妮·克劳德(Jeanne-Claude Denat de Guillebon)共同创作了许多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以用织物包裹建筑而闻名。
2020年5月31日克里斯托在纽约市的家中去世,享年84岁。
人物生平
1935年生于保加利亚。
1957年流亡东欧。
两年后他在巴黎与法国女子让娜·克劳德(Jeanne-Claude Denat de Guillebon)相遇,后来两人成为生活和艺术上的伴侣,直到2009年让娜·克劳德去世。
1961年克里斯多夫妇在科隆港口摆满木桶,开始了自己的大型公共艺术实践。第二年,他们在巴黎塞纳河边的小街上做了《铁幕,油漆桶墙》,当时他们拿了240个废弃油漆桶堵住了这条叫威斯康辛的小街长达八小时。这项行为装置作品显然是为抗议刚于1961年设立的柏林墙。
而克里斯托本人就是一位流亡的东欧(保加利亚)艺术家,对种族隔离非常敏感。也正是因为这件作品让他们被广泛关注。
1964年开始他们定居纽约,搭档成为“包裹艺术家”。而后,这对夫妇创作了很多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其中最有标示性的是用织物包裹建筑。
1969年克里斯多和让·克劳德夫妇踏上了海岸,用92900平方米的防腐布料和56公里的绳索完成了对悉尼附近1609米的海岸的包裹。当时,整片海岸的峭壁都被银白色织物覆盖。峭壁的坚硬、嶙峋被柔软的织物轻轻覆盖,棱角仿佛隐去了。
1972年他们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以3.6吨的橘黄色尼龙布,架起了一个14,000米的橙色帷幕。在山谷间呈现出一种张扬又热烈的美,这种美也在悬挂仅一天后,被暴风雨摧毁。
1980年代克里斯托和让·克劳德的声誉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开展项目也越来越顺利,这一时期他们大地艺术作品包括用明亮的粉红色漂浮聚丙烯纤维围绕迈阿密海上的11个岛屿。
这件作品受到克劳德·莫奈《池塘·睡莲》系列的启发,在碧海蓝天下,11座岛屿犹如11朵绽放的睡莲。而后他们包裹了巴黎最古老的桥——新桥(Le Pont neuf),当时的巴黎市长雅克·希拉克也对包裹新桥欣然同意。
1985年克里斯托夫妇在巴黎塞纳河上包裹住了新桥。
1995年6月17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德国柏林国会大厦被10万平方米的银白色丙烯面料和1.5万米的深蓝绳索包裹起来,成为一座通体闪烁着银色光芒的大地雕塑。原本建筑的肌理被全部覆盖遮挡,变成一座简单到极致的几何抽象物体。当时距柏林墙倒塌不到六年。
2018年夏季克里斯托还在海德公园蛇形湖展出名为《马斯塔巴》的作品。
2018年克里斯托在伦敦的蛇形湖上揭幕他首件永久户外作品《马斯塔巴》。
主要作品
艺术家夫妇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一同携手创作了近半个世纪,系列大地艺术作品包括:
1972-1976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飞奔的栅篱”(Runnin gFence)。
1980-1983年在迈阿密的“被环绕的群岛”(SurroundedIslands)。
1975-1985年在巴黎的“包裹新桥”(WrappedPontNeuf)。
1984-1991年在日美两国的“伞”(Umbrella)。
1971-1995年的“包括德国柏林议会大厦”(WrappedReichstag)等。
社会评价
“克里斯托充分地享受了他的生活,不仅梦想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实现了它。”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的艺术作品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分享他们在世界各地的经历,他们的作品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和记忆中。”(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办公室声明)
熟悉克里斯托的人都知道。他和妻子因其独特的创作方式被称为当下最具魄力的艺术家。对其作品,尽管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他们的创作超出了传统艺术的范畴,也很难用传统艺术类别加以审视、归纳。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角度,更为开放、发散的思维进行欣赏与解读。从某种程度上讲,无论其创作理念,还是具体表现形式,都极大丰富了我们对艺术的再认识,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和外延,并给人关于艺术与自然、与环境、与社会等有机结合的全新思考和启示。(艺术评论家王进玉评)
曾包裹德国国会大厦,还尝试包裹中国长城的艺术家克里斯托与世长辞.新民晚报.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