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母质

甲母质(英文名:nail matrix;别名:甲母),是具有生发能力的上皮结构,指的是与甲后皱襞腹侧表皮连接的表皮,形态上呈马蹄形,其远端与甲半月远端一致,另端稍超过甲板潜在缘而达于甲板被覆部。其功能是形成甲板,是指甲的生长点。

甲母质由10~28层角朊细胞构成。最下层细胞为圆柱形,其纵轴与基底膜垂直。其上为立方形细胞,并列,再上层为扁平细胞,最上层为5~12列角化不全的扁平细胞(角化移行带),逐渐转化为甲板角质细胞。甲母质角朊细胞的角化不经过颗粒细胞层,但在病理情况下则产生颗粒细胞层。

近端甲皱襞腹侧面和尖端甲母质的背侧相连参与产生甲板。当近端甲皱襞有炎症性病变时,会影响甲母质成甲作用,从而影响甲板的形态,比如银屑病甲沟炎等。

结构形态

指(趾)甲位于手指和足趾远端的背面,由排列紧密的表皮角质层形成。甲的前部露于体表,称甲体;后部埋入皮肤内,称甲根;甲体的深面为甲床;甲根深部的上皮为甲母质,是指甲的生长点,拔甲时不可破坏。甲母质形态上呈马蹄形。其远端与甲半月远端一致,另端稍超过甲板潜在缘而达于甲板被覆部。

甲母质由10~28层角朊细胞构成。最下层细胞为圆柱形,其纵轴与基底膜垂直。其上为立方形细胞,并列,再上层为扁平细胞,最上层为5~12列角化不全的扁平细胞(角化移行带),逐渐转化为甲板角质细胞甲母质角朊细胞的角化不经过颗粒细胞层,但在病理情况下则产生颗粒细胞层。角朊细胞向上层移行而呈立方形,继之,逐渐变扁平;张力原纤维致密、集聚成束;细胞体内出现板层颗粒。角化移行带内,张力原纤维凝缩,电子密度增强,成为前角蛋白索。角化继续进行,前角蛋白索致密集合,完全角化之,则充满整个细胞

生理功能

甲母质通过持续制造角蛋白细胞来形成指甲。

去除方法

甲母质去除术是治疗严重或复发性嵌甲的有效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化学破坏两种方式。由于甲母质任何残留都可能导致甲刺复发,彻底清除至关重要。相较于手术方法,化学破坏法操作更简便、痛苦较轻且复发率更低,常用试剂包括88%苯酚、10%氢氧化钠或100%三氯乙酸(TCA)。操作时,先行局部麻醉并止血,对甲周皮肤涂厚凡士林保护,撕除部分甲板后,将腐蚀剂精确涂于甲母质上(苯酚作用4分钟,氢氧化钠或TCA作用1分钟),之后以生理盐水稀释而非乙醇中和,最后覆盖油性厚敷料。该方法术后疼痛较轻,尤以苯酚和TCA可破坏神经末梢,疼痛可用普通止痛药控制。术后需每日温水浸泡5–10分钟,并告知患者可能持续6周渗出,需轻柔清理痂皮。完全性甲母质去除因破坏甲板保护功能,通常作为嵌甲治疗的最后选择。

相关疾病

近端甲皱襞腹侧面和尖端甲母质的背侧相连参与产生甲板。当近端甲皱襞有炎症性病变时,会影响甲母质成甲作用,从而影响甲板的形态,比如银屑病甲沟炎等。

银屑病

银屑病甲最常见的损害是甲母质受累导致的点状凹陷,此外还可见到点状出血、甲剥离、变色和甲下角化过度等。而甲癣感染常始于甲的前缘或侧缘,常伴有邻近皮肤的感染。甲板的破坏以角化增生为主,表现为甲的色泽改变、质地松软、厚度增加,有时可见甲板与甲床分离。

甲沟炎

甲沟炎病发生的第一步是甲小皮受损。机因素包括修甲去除甲小皮、咬甲癣咬甲小皮;化学创伤包括过度浸泡在水中导致甲小皮的浸渍。一旦甲小皮缺失,近端甲皱襞就会形成袋状间隙,水、化学物质和微生物就会渗入,呈炎症状态。位于近端甲皱襞下方的近端甲母质出现炎症伴角化异常,从而导致甲板表面异常。念珠菌病常常定植在近端甲皱襞,可能导致炎症反应,产色素的细菌可在近端甲皱襞下和受损害的甲板上增生,导致甲异色,如绿脓杆菌导致的甲异色。

甲母质瘤

甲母质瘤是一种少见良性肿瘤。肿瘤由甲母质伸出的指状纤维上皮突起产生,这些突起有异常的成甲作用,造成甲板增厚甚至甲症。由于常表现为增的白色或黄色纵线,又被称为“厚白甲”。

甲脱落

甲脱落(nailloss)是影响甲母质的一种急性无痛性非炎症性疾病,是由于甲母质暂时停止活动,甲板出现一横向断裂,近端甲板脱失,但远端甲板仍然连接于甲床的脱甲病。其常见于外伤、长期泡水、X线损伤、病毒感染(尤其是手足口病)、严重全身疾病等。甲脱落可以由于甲母质损伤引起甲病,或由于甲床的损伤造成全甲分离。前者甲板从甲根部松动,此类甲脱落通常可以恢复。一些全身性疾病、细菌性甲沟炎、甲母质炎症或大疱性皮肤病时亦可引起甲脱落。

别忽视!指甲上的这个异样,竟可能是癌症征兆?.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