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人民政府是十堰市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十堰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对十堰市人民代表大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十堰市人民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向十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现任市长是王永辉。
建置沿革
十堰市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在郧阳区青曲的曲远河学堂梁子上发掘出距今100多万年的古人类颅骨化石,被认定为直立人,命名为“郧县人”。
夏商时期,十堰地域分属梁州和河南省。商朝时,为古代方国领地,有庸、彭、微等封国在此生存。西周时期,仍为古方国并存地,有庸、微、钖、麇、绞、均等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611年楚国灭庸后,十堰地域属楚。战国时期,初属楚国上庸六县,后几经变迁,最终属秦。
秦朝实行郡县制,十堰分属汉中郡和南阳郡。两汉时期,分属益州汉中郡和荆州南阳郡。三国时期,属曹魏之荆州。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置有二郡十一县。隋朝,分属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阳4郡。唐朝,属山南道,且为宗室流放之地。北宋时期,王彦于此抗金,马光祖在此御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十堰分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等处行省襄阳路之均、房二州辖。
明朝洪武九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开设郧阳府,新设郧西县、竹溪县,并置郧台(郧阳抚治)。清代,十堰地区仍为郧阳府,属湖北省。
民国初期,十堰地区归属湖北省安襄郧荆道,后改名鄂北道(襄阳道)管辖。1947年11月16日郧西解放,为湖北解放第一县。1949年,十堰全境解放。
1950年2月,两郧地委、专署改称郧阳地委、专署。1952年12月,撤销郧阳地委、专署,所辖6县并入襄阳专区。1965年6月,复设郧阳地委。1969年9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十堰破土动工,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1969年12月,成立十堰市,为隶属郧阳地区的县级市。1973年2月,十堰市改为省辖市,地市分离。1975年1月,十堰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实行政企合一。1982年4月,实行政企分离。1983年,均州改为丹江口市。1984年5月,设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10月22日,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1997年,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成立。2014年12月17日,郧阳区撤县设区,改为郧阳区。
职权范围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四)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五)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计划和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城乡建设等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财政、民政、社会保障、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行政工作;
(六)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七)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
(八)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帮助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
(十)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十一)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辖区概况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地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结合部。全境面积2.3万平方千米,2024年常住人口为314.22万人。
行政区划
十堰市辖张湾区、茅箭区、郧阳区及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经济特区,下设13个街道办事处、72个镇、34个乡、1782个村委会、178个居委会。
工作机构
现任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政府网.2025-09-14
政府领导.十堰市人民政府.2025-09-14
历史沿革.十堰市人民政府.2025-09-14
区划人口.十堰市人民政府.2025-09-14
十堰市基本市情.十堰市人民政府.2025-09-14
政府工作机构.十堰市人民政府.2025-09-14
朱云慧.十堰市人民政府.2025-09-14